4月12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颁发了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固体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另外还获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张奎、刘变化、张忠平等研究团队的“表界面重构的纳米光学探针可视化痕量分析方法”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针对纳米光学探针可视化痕量检测中光谱分辨能力低、单粒子拉曼增强效应弱、试纸定量分析能力差等难题,开展了表界面重构的纳米光学探针可视化痕量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表界面重构单粒子多色纳米探针的概念,发现了界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的单粒子拉曼增强效应,建立了纳米多色荧光探针的痕量可视化分析和检测新方法,并拓展了在爆炸物、环境污染物和疾病标志物检测中应用的新途径。项目创新发展了表界面重构的纳米光学探针可视化痕量分析方法,“这种概念和策略显著提高了分析的灵敏性、可靠性和准确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等期刊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跟踪和仿效,被Chem. Rev., Adv. Mater., Nat. Commun.等期刊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引领了相关研究。5 篇代表作总他引1154 次,2 篇入选 ESI Top1%高被引论文,获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黄行九、杨猛、郭正、刘锦淮研究团队的“敏感界面吸附‒催化活性位点的调控及重金属电分析”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结合实验电化学、理论计算及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等手段,研究了敏感材料的表面理化特性如晶相、缺陷、离子价态循环等对重金属的氧化还原行为,建立了以敏感材料的晶相特性构建高灵敏电化学界面的重金属分析新方法,发现了敏感界面缺陷与离子价态循环对重金属检测电化学信号的增强效应,提出了基于材料吸附‒催化特性设计高灵敏、高选择性敏感界面的普适性策略,克服了多组分重金属相互干扰导致检测准确性差的难题,实现了痕量重金属污染物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在 Adv. Mater.、ACS Nano、Anal. Chem.、Small、Chem. Commun.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相关 SCI 论文 70 余篇,其中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上 20 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和 Wiley 出版集团出版中英文专著 2 部。研究成果多次被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以图片新闻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张淑东、王振洋等研究团队的“相变式蓄热电暖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针对传统固体式蓄热电暖器存在的蓄热容量低、热量释放不可控等技术问题,开展了以提升蓄热容量、热量释放可控为目标的相变式蓄热电暖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围绕目标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显热和相变潜热互补型蓄热方式,开发了无机纳米隔热与双金属片式风门调节结构复合式热量缓释技术,实现了相变式蓄热电暖器高效率谷电蓄热与热量释放可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企业标准1项。该产品的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热能供给与需求时间不匹配的矛盾,缓解了电网负荷峰、谷时间差,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为我国煤改电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节能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