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2018年科技周暨公众科学日活动上,中科院固体所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开展科普报告、设置成果展台、开放实验室、组织科学实验等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展示固体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知识,营造社会关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天接待参观公众达700余人。
想知道保障嫦娥三号月球车安全着陆的缓冲拉杆长什么样儿吗?想知道为什么穿透力超强的激光却穿不透小小的一瓶透明液体吗?还有神奇的导电墨水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吗?固体所的科普志愿者一一为您解答。
观看科普视频
参观葛庭燧院士展览
“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腿式着陆缓冲机构来实现月面软着陆,缓冲拉杆是着陆缓冲机构的关键重要部件。“固体所研制的拉杆材料是一种高效吸能合金钢,具有较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以及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志愿者一遍遍耐心地向前来参观的公众们解说道,“着陆瞬间,四条主着陆腿将通过足垫的滑动向外张开,与其连接的拉杆产品则利用其高效塑性变形吸收冲击功,以确保探测器平稳安全着陆”。“没想到小小的拉杆却起着这么大的作用!”参观的公众们看着“嫦娥三号”的模型,不住称奇赞叹。
拉杆、拉胀材料展示台
在液相环境激光制备与加工实验室的展台上,摆放着盛装五颜六色透亮溶液的小瓶子。这是志愿者用激光加工的金、银、铜等纳米胶体溶液。他们用激光笔透过胶体和普通水,当光通过水的时候光仿佛被水挡住了,怎么也穿不透;但是当光通过胶体时,却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科普志愿者通过丁达尔效应的现场演示教大家如何识别生活中的胶体。同时,为了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他们利用激光加工纳米胶体溶液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设计了两个简单的颜色变化实验,分别从化学和物理的角度带领小伙伴们亲自领略了科学的魅力。
液相激光合成材料展示台
另外一边的志愿者向大家展示了一瓶神奇的墨水--银纳米线导电墨水。这种墨水可以涂覆在任意柔性或者刚性基底上使其导电,如涂覆在纸片上,会变成能导电可弯折的电子纸;涂覆在透明塑料薄膜上,会变成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可以用作柔性显示屏。参观的公众纷纷在固体所利用银纳米线导电墨水自主设计和制作的手写板上写出自己的名字。
柔性材料展示台
在小楼一楼大厅开展的碳60晶体模型小实验吸引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共同参与。他们在志愿者的介绍和指导下,拼装起足球形状一样的模型,并举起模型一起合影。
C60晶体模型小实验
现代科技馆的报告厅里,固体所两位副研究员分别带来精彩的科普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刘瑞的报告题目是《最耐高温的金属》,他从钨的耐高温特性出发,讲解了钨在照明、高温容器、“人造太阳”、火箭、反坦克武器中的应用。报告结束,刘瑞拿出铝、钢、钨等金属材料让现场观众直观体验。罗轩为大家带来的报告则是《神奇的超导电性》。为什么家电通电后会发烫?那是电子受到的“阻挡”;什么可以实现零电阻呢?答案是超导。罗轩结合实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超导的特性和研究历程。
科普报告
虽然开放日当天天气阴沉,时而还下起蒙蒙细雨,但是参加科技周的公众和科普志愿者们却是热情高涨。许多公众在微信里留言:“参加科技周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孩子们也受到志愿者的影响树立起科学的志向”。这种科学带来的正面影响力让固体所的科普工作者更加信心百倍地去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活动有序组织
部分科普志愿者合影
查看更多精彩照片,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固体所公众微信号【中科院固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