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报】合肥“科学岛”技术助力火星探测 “嫦娥钢”护航“天问一号”软着陆

发表时间: 2021-05-21 作者:

     本报讯 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巡视器与着陆架完成分离后,将对火星表面重点区域进行巡视勘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机构设计及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做出重要贡献。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50多个火星探测器,只有18次成功登陆,其探测难度远高于月球、金星等地外天体。据有关资料,火星着陆过程需从约2万km/h减速至零,相继经历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在距离火星表面约100米时,进入悬停阶段,然后着陆巡视器需在着陆缓冲机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仅约为九分钟,而通信信号由火星传到地球至少要十几分钟,无法实时监控,巡视器需在陨石、沙尘暴等恶劣环境威胁下自主完成一系列复杂降落动作,因该着陆过程异常复杂、危险,被称为“恐怖九分钟”。

  为保障“天问一号”顺利度过“恐怖九分钟”,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固体所”)在前期探月工程任务基础上,研发出新一代“嫦娥钢”,通过精细的组织调控和独特的工艺创新,实现了材料成分不变、吸能性显著提高的目标,并开发出着陆缓冲机构用拉杆、限力杆两种缓冲元件,利用该产品突出的强韧性、轻质性和吸能性吸收着陆时的冲击能,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机构优化设计及其软着陆提供了重要支持。

  “嫦娥钢”具有极高的强韧性和吸能性,其延伸率、强塑积等指标国际领先,已相继保障“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顺利实施。在火星探测任务中,除沿用缓冲拉杆以外,首次使用限力杆产品取代了部分进口铝蜂窝设计,真正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器着陆缓冲系统的完全自主化。

  (王天昊 记者 黎静)

【链接】http://newspaper.hf365.com/hfrb/pc/content/202105/16/content_24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