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固体所】征文:热烈祝贺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作者:吴希俊)

发表时间: 2022-03-14 作者:吴希俊
      1982年葛庭燧院士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来到合肥建立了固体物理所。葛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年轻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发明了内耗测量仪器,科技文献上称为葛摆,发现了金属铜的晶界内耗峰,记入科技文献和专著。许多到固体物理所访问的外国科学家在与葛先生见面时以“著名的葛(famous Ge)”称呼他。文化大革命期间,葛先生的内耗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固体物理所的建立,尤其是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葛先生带领中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在高纯铝竹节晶的晶界内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新进展,先后获得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和美国3M(金属-冶金-矿产)学会最高奖,标志固体物理所在内耗研究领域登上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葛先生立足国内把固体物理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梦想。
      建所初期根据科技骨干情况成立了八个研究室。中年科研骨干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和合肥等离子体物理所等单位。青年科技人员主要是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他们为固体物理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攻读学位和科研工作逐渐成长为固体物理所及工作单位的骨干人才,其中有的成就突出,例如汪卫华(原二室何怡贞的硕士生)和龚新高(原五室郑庆琪的博士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我从沈阳金属所到固体物理所工作。葛所长给我的任务是组建第六研究室,研究方向是界面物理和力学性能。结合我的科研经历和当时的实验设备条件,首先开展了大尺寸金属铜双晶和三晶的制备,晶界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研究。1988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了纳米块体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这是新的研究方向。1992年竞标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继续深入开展纳米材料有关问题的研究。1993年调到浙江大学。
      董铺科学岛地域开阔,绿树成荫,空气新鲜,环境幽静,适宜科研。但建所初期存在一些困难,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商业不发达,没有娱乐场所,年轻人感觉生活单调。但是大家克服困难,积极投入到建所和科研工作中,年轻人朝气蓬勃,努力学习,积极肯干,三号楼经常灯火通明。与年轻人一起努力拼搏勇于探索的情景至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美好回忆。
     2012年我参加了建所三十周年所庆,看到固体物理所发展迅猛,科研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开拓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感到由衷高兴。我国现在已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科技人才大量回国,科研形势一派大好。
      热烈祝贺固体物理所建立四十周年,祝愿固体物理所在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吴希俊
                                                                                                            浙江大学

                                                                                                      202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