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追忆导师葛庭燧先生(段玉华)

发表时间: 2013-05-02 作者:段玉华

    89年底,我还是中科大化学物理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并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硕士导师们的帮助下曾联系了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得到答复是他们90春季不招生。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刘卫告诉我可同葛先生联系。刘卫当时是钱逸泰教授和葛先生合带的博士生并且也是从化学物理系毕业的硕士。报着试一试的想法,我给葛先生写了一封信询问是否能做他的博士生。没想到先生很快就给了回音并让我直接打电话给他。记得一天傍晚,带着紧张心情我从科大西区研究生楼拨通了先生家的电话。先生一开始就强调要做“四有(即 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人”紧跟时代步伐。先生还畅谈了很多往事和准则。由于我当时所学的化学物理专业与固体内耗相差甚远,当我询问他是否能成为他的学生时,先生肯定地告诉我只要勤奋努力,专业转换是能够成功的,因为各个学科是相通的。先生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先前的紧张情绪消失了。我们交谈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电话接线员提醒我们通话时间太长,让我们见面后再详谈。

    几个星期后,在科大东区先生的宿舍,我和先生终于见面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以便对我有一个全面了解,先生让我约我的硕士导师一同交谈。当我去请刘凡镇教授时,我的另一位硕士导师(黄明宝博士)已先于我们到了先生的住处。而先生误认黄博士就是我。并对黄博士谈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当我和刘教授到达时,先生才发现真正的学生是我。多年以后,黄明宝教授还同我提起这件事,感触良多。通过多方了解,先生同意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后来,通过专业考试和在固体物理所的面试,90年春我终于有幸成为了先生的学生。

     尽管我的学籍是在中科大物理系,我的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固体所完成的。记得只要先生没有外出,每天上午先生携同夫人何怡贞先生都来实验楼上班。经常先生会到各个实验室来了解试验进程,及时指导和分析问题。先生也鼓励我们随时与他讨论。在先生三年的悉心教导和引导下,我终于完成了专业转换并成为一名固体物理研究者。当我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时,先生已80高龄但仍在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令人敬佩万分。先生的尊尊教诲使我受益终生。这里谈几点我个人的感受:

    (1)严谨的科研作风:先生经常告诫我们要有严谨的做科研态度,不能有半点马虎。他一再强调发表的结果一定要经得住检验,“白纸黑字”,稍有不慎, “就会挨板子”。记得20多年前我们的一篇文章已被接受发表,但发现其中一张图的表述不够确切。先生立即传真给主编让他们等收到我们的修改稿后再发表。从此以后,我也养成了很好的工作准则。无论是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是评价他人的成果和项目都尽力做到严谨客观不马虎。先生的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时刻鞭策和激励着我们!

   (2)高尚的生活准则:先生生活非常简朴,大多时候总见他穿着同一件中山装。记得同他吃饭时,他总是要求我们吃完所有的饭菜和汤,不能有丝毫浪费。记得我在北京力学所学习做晶界模拟研究期间,先生也来京开会。一天旁晚,先生乘坐公交车来科学院招待所看望我们。过后,天色已很晚, 先生不愿乘坐出租车而任然坚持乘坐公共汽车返回宾馆。先生已近80高龄,一人乘坐公交车实在令人不放心,无奈我们只好同他一起乘坐公交车送先生回宾馆。先生的言传身教和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就像一把尺子时时度量着我的行为和人生观。

    (3)严格的治学态度:先生对学生的学业和科研要求很高。我的课程选择和进度,开题和研究计划,先生都一一审查并给出改进意见。记得当时系负责人陈兆甲教授对我讲,先生平时很忙,一些琐碎的事不用找先生,可直接同他讲。可先生认为应归导师管理的事,不应麻烦别人,他都应该同其他导师一样做。先生对一些琐碎的事(比如复印费签字)都很耐心地处理。显示出一代宗师的大家风范,为我们这些后进们之楷模。

     93年夏毕业后,我先去了复旦表面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在谢希德和张开明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固体表面研究。94年回固体所见过先生,看到他仍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奋斗,内心感慨不已。95年春,我离开了上海,先后在不同的研究机构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是先生的鼓励 “各个学科是相通的”给了我迈向不同学科和研究课题的勇气。在外面的时候,曾给先生写过几封信并寄过祝贺卡。99年得知先生获梅尔大奖,非常高兴。这是对先生一生从事金属内耗研究的最高肯定。当从崔平博士处得知先生要来美3M总部领此大奖时非常高兴,满以为先生会来明尼苏达双子城3M总部并期待着能见到先生。后来得知先生还是去了3M在圣地亚哥的分部。当我得知先生的宾馆电话,虽几次尝试同先生通话,终因先生过于忙碌而不在房间而未能联系上,后来被告知先生已离开回国了。非常遗憾未能与先生见面和交谈。竖年,得知先生仙逝的噩耗,深感悲伤和遗憾。先生是在刚刚完成他的内耗巨著离开我们的,我经常翻阅由何先生赠阅的先师著作,怃今追昔,倍感亲切。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栽培,令学生终生受益。至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写下这些回忆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学生: 段玉华

                                                                 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于滨州匹兹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