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寻找纳米技术工程化的通路
发表日期: 2006-06-19 作者: admin
【打印】 关闭
   据《光明日报》2006年6月13日第6版报道:清华大学“微/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的力学”创新群体主要依托于工程力学系。自2001年以来,群体成员在微/纳米尺度力学、智能材料和结构力学、超高速断裂研究三个方向取得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群体成员包括:杨卫、郑泉水、方岱宁、黄克智、余寿文、庄茁、冯西桥、张雄、谢惠民、方菲等。
把纳米与力学结合起来
   作为力学的重要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因应新材料技术、微电子和微制造技术发展的需要,力学界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微尺度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进入2000年,纳米技术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国内外力学界对力学能否有效介入纳米科技还存在广泛疑虑。这个创新群体却认为,在
纳米技术走向工程应用的历程中,力学将有机会作出重要贡献,并作出了进军纳米力学的决策。三年后,群体的研究得到广泛认同。这个团队到底试图做什么呢?据创新群体成员、中科院院士杨卫介绍,团队主要在两个领域进行研究。一是在微纳米尺度力学方面,创新群体的工作取得了系统性的进展,并获得国际
承认。2002年他们就提出了“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十亿机械振荡器”的构想和理论预测,这些研究开辟了原子级光滑表面之间相对运动时的能量耗散机理、系统能量在不同模态之间转换等重要研究新领域;万千生物都有奇妙特性,破解生物体构造的这些奥秘对研究新型的“仿生材料”和“仿生机器”等有着重大的科
学意义,而从微纳尺度和力学角度对生物体进行研究也许是破解奥秘的一种有效通途。比如荷叶表面的微纳结构是导致该表面具有自清洁特性的关键机制。第二个方面是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这里所说的智能材料不是指像人类那样的“智慧材料”,而是“能够实现可控运动的材料”,群体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造福社会从自由研究开始
    创新群体成员郑泉水教授说
皖ICP备050001008中国科学院固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415 传真:0551-6559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