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30周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各类专题 > 建所30周年 > 所庆征文
三号别墅的记忆--秦勇
发表日期: 2012-02-23 作者: 秦勇
【打印】 关闭

 1982319,固体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一个新的科研机构在合肥西郊的董铺岛上诞生了。

 成立伊始,固体所就从日本购置了一台JEM 2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这是固体所第一台大型仪器设备。该仪器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配有高低温、拉伸、双倾样品台),当时国内仅有几台。为有效使用电镜,配置了双喷减薄仪和离子减薄仪等电镜样品制备设备,添置了处理电镜照片的印相机和放大机。为了加强电镜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专门成立了电镜组,由何怡贞先生任组长,成员包括科研、技术等各类人员共七人,足见对公共设备的重视。

 电镜安装在三号别墅内。三号别墅建于60年代,据说是为召开中共九大而建的,同期建设的还有一号别墅、六号别墅,以及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和四号楼。三号别墅位于董铺岛的东部,经改建后成为固体所的实验室。电镜组成为固体所公共实验室的前身。1983年三号别墅陆续添置了X射线衍射仪(荷兰)、俄歇电子谱仪(法国)、扫描电子显微镜(北京科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三号别墅公共实验室应运而生,而三号别墅则成为公共实验室的代名词。

 我是1983年加入电镜组的,当时组长是张立德老师。初到三号别墅,一切都显得很新鲜,实验室是新装修的,仪器是陌生的,周围的环境和城市相比略显原始,杂草丛生,时常可见野兔、野鸡,蛇在路面爬行是司空见惯的。每天骑着自行车从三号楼(五楼是单身宿舍)到三号别墅上班,几乎穿越整个董铺岛。那时三号别墅还是比较兴旺的,仪器新,价值高,固定人员就有12人,再加上来做实验的,人就更多了。

 初进电镜组,并不能立刻接触电镜,尤其是我从未见过电镜,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一是反复阅读电镜的英文说明书(没有中文),大概有二百多页,了解电镜原理、构造、操作程序、一般故障和简单维护。二是操作练习,先要多次旁观别人的实验过程,对操作程序有个感性认识;其次在老师指导下上机操作,重点掌握合轴技术,这是每次电镜实验时必做的规定动作,主要是将照明系统(电子枪和聚光镜)和成像系统(物镜和中间镜)调整到中心轴上,提高分辨率和成像质量;三是考核,在基本掌握了操作规程后,由老师进行现场考核,即从开机、加高压、合轴、聚集、消像散、拍照到关机,整个流程完成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仪器。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学习实践,我获得了独立使用电镜的资格。我对当时的考核还记忆犹新,在加完高压后,李宗全老师将光路调乱,要求找到电子束,并按程序进行合轴,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顺利通过了考核。

 在学习操作电镜的同时,还要掌握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常说制备好电镜样品,电镜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对于不同的材料,制备方法也不一样,制备条件需要摸索。此外,电镜底片的处理(显影、定影)和由底片制成照片的方法(印像、放大)也是必须掌握的。总之,好的电镜实验结果,特别是图像的识别和数据分析,要求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术积累。

 保持好的电镜工作状态,维护是非常重要的。灯丝的更换与调整、极靴(聚光镜和物镜)的定期保养、光栏(聚光镜、物镜和中间镜)的清洁与更换以及高压电缆头的清洁保养都是自己完成的(保修期以外)。由于是精密仪器,真空度高,操作有严格要求,工作者必须细致耐心。

 我在三号别墅度过了整整15年,一直从事透射电镜的使用、维护与管理工作。1999年元旦刚过,我到德国Erlangen大学材料所做访问学者,从事马氏体Cr钢微结构的定量研究,电镜是主要的研究手段。三号别墅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从样品制备到电镜实验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开展工作极为有利。

 2000年底,当我从德国回到所里时,三号别墅的仪器已经搬入三号楼。公共实验室除原有的仪器外,增加了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分光光谱仪和比表面分析仪也由其他实验室划归公共实验室。

 建所以来,公共实验室的名称几经变化,最初是电镜组,后来称三号别墅公共实验室、微结构分析实验室、第八、六、五研究室,2003年后确定为微结构分析实验室。虽然随着学科的调整,科研机构时有增减,但是公共实验室的编制始终保留,且不断发展,足见固体所历届领导对科研支撑系统建设的重视。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固体所的科研装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争取科技任务、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微结构分析实验室为基础建立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是“合肥战略能源和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成员单位,20097月获得了中科院计划财务局的择优支持。中心拥有用于材料的光学、电学、磁学和热学等物性测试及微结构分析的大中型仪器设备34台,原值约3229万元。中心所有仪器均纳入中科院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遵循服务、开放、共享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专管共用、有偿服务,为创新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固体所成立3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固体所的美好祝愿:希望微结构分析实验室为固体所“创新2020”继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祝愿固体所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皖ICP备050001008中国科学院固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415 传真:0551-6559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