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庆征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固体所30周年所庆 > 所庆征文
所庆三十年抒怀(1982-2012)--杜家驹
发表日期: 2012-02-23 作者: 杜家驹
【打印】 关闭

  一九八二年八月,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我,举家从已工作了二十年的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固体所(在此之前,曾被借调到固体所工作一段时间),参与研究所的建设。

  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固体所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已茁壮成长为而立之年的青年。忆昔往事,固体所三十年所取得的点点成就,犹如一串珍珠,光彩夺目。

      建所之初,固体所的所址,只有三号楼的一、二层;随后,扩大到整个三号楼(四、五层作为单身职工和研究生的宿舍和器材库);尔后,又新建了小楼,作为内耗和非晶态研究组(室)的科研和办公场所,而其二楼报告厅不仅为我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场所,也成为全岛兄弟所和分院的重要会议场所。如今,一座新的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大楼将屹立在三号楼附近,成为三号楼的姐妹楼。而三号楼经过两次改造和装修,面貌已焕然一新,彻底甩掉了“三号楼土”的帽子(岛上曾流传:一号楼短;二号楼长;三号楼土;四号楼洋的口头语)。此外,三号楼二次改造时,在其东侧加盖了五层作为全所文艺、乒乓球活动场所,体现了所领导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关心和支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所的兴旺与发展。记得建所初期,全所没有任何运动场所,青年职工和研究生要跑到中学操场去打篮球、踢足球。当我担任固体所第一届职代会主席兼工会主席时,力促在三号楼西北侧修建了一个篮球场(这也是我所建立的第一个运动场所),为广大职工和研究生提供了业余活动的场所。如今,每当我从三号楼隔窗而望,见到生龙活虎般的年青人在打篮球时,心里感到一丝欢愉。

 出成果出人材是一个研究所的主要任务。从建所伊始,第一任所长葛先生就特别强调对人材的培养,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力争为祖国争光,提出“摸、爬、滚、打”,磨练人生,教育学生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研制科研设备,这已成为固体所的优良传统,也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我有一个学生,为来自某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的推荐免考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刚进所时,颇具傲气,且不爱动手,故被同学称之为“X导”,意为导演,指挥别人,自己不玩活计;经过三年的“环境渲染”,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台生长大块织构钇钡铜氧超导晶体的晶体生长炉,并在北京高温超导国际大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点滴中就不难解释,在我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所及国外高校和公司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中,不乏我所培养的研究生。三十年春华秋实,固体所业已经桃李满天下。

 留住人材、吸引人材是一个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建所之初,岛上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没有公共交通车,进一趟城需花费一两个小时;因此,与外界很少联系。当时,所里的研究生是清一色的男生,找对象是难于上青天,如何使优秀学生可以安心留所工作成为一个大难题。当时,我作为葛先生的内耗组(当时还没有建室制)的学术秘书也为此发愁;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借鉴位错理论,要使位错不运动,必须引入强的位错钉扎点;要使这些学生安心留所工作,必须使他们能在所内成家立业。为此,经葛先生同意,所里派人于八三年到各大学去物色“钉扎点”——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并要求品学兼优,貌美,尚未有男朋友;最终,从川大、安大等高校接收了多名女大学生于八三年来所工作。这些生活琐事,从侧面反映了领导对挽留人材的良苦用心。如今,固体所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大幅度改善,不但能留住人材,也能从外面吸引人材。作为建所的亲历者,在人材梯度上,我能享受到“四世同堂”的乐趣,倍感欢愉。

皖ICP备050001008中国科学院固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415 传真:0551-65591434